文化交流

(一) 山门·天王殿
说起寺庙,人们往往把寺、庙、祠等混淆一起,因为它们都有供奉偶像的共性。实际上佛寺和庙、祠是有区别的。寺的梵语为“阿兰若”指僧人所居的空净闲静之处;梵语又作“僧伽蓝摩”之僧众所住园庭。建佛寺的主要目的是供给出家僧众居住、学习、修行、火化埋葬之处,同时也供奉僧众所信仰的佛和收藏所诵的经典。
庙原来是帝王奉祀祖先所在,如太庙、宗庙。后来供奉某一神袛,不一定与佛教有关。如为求雨水调和建龙王庙;求免火灾建火神庙;为求发财建财神庙;崇祀泰山建岱庙;崇祀嵩山建中岳庙;为保佑城市建城隍庙;为护一方建土地庙等等。
祠是纪念历史先贤的。纪念诸葛亮有武侯祀;纪念包拯有包公祠;纪念苏家父子有三苏祠。神话了的人物可升格为庙:如孔庙、岳王庙、关帝庙、孟姜女庙等等。
在旧社会佛寺可接收出家信徒为僧,官方发给度牒(证书)可以免赋税。而庙、祠只能有几个主持。庙祝管理香火,不能收纳僧人。出家女僧也住佛寺,一般称为庵;建筑规模没有僧寺大。
佛教分许多宗派,如华严宗、天台宗、净土宗等;而寺的建筑规划基本是相同的。大体上佛寺分四部分:一是供养佛祖,分本尊、守护尊、护法尊、祖师、诸神众。二是修行场所,戒堂、禅堂、说法堂、附有钟鼓楼、藏经楼。三是僧众起居处:有方丈、僧房、云水堂(客房)、斋堂(饭厅)。四是僧墓、即塔。从平面规划看一般佛寺的安排,中轴线上有山门、天王殿、三大士殿、大雄宝殿、罗汉堂、藏经楼。僧房、斋堂一般在东侧,客房多在西侧。也有罗汉堂在西侧者。塔在最后,或在寺外的塔林。
现在来说山门。因为佛寺多建在深山空净闲静之处,故称寺门为山门。山门之前或有木坊或石坊,俗称牌楼,或有照壁,俗称影壁墙。山门照壁有极长遮掩甚严者,如苏州寒山寺。也有因地形修一段示意者,如昆明筇竹寺。
唐宋时期的佛寺山门外建有庑廊,廊内左右各有两座金刚力士塑像,圈以木栅。中间过道通达山门。《水浒传》鲁智深醉打山门,被僧众阻碍在山门外时,先打坏了四金刚。可见宋代的佛寺山门外还有庑廊。细看宋代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里,佛寺山门确有栅木围着的庑廊中有二金刚力士,证明此画制作时代较早。台湾有位专家丁辛,说北京历博所藏的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并非宋画,因为市面画得不够繁华;同时认为台北历博所藏清院本《清明上河图》(陈枚、孙佑、金昆、戴洪、程志道五人合作)才有宋画原意云云。然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中佛寺山门有二金刚正合古制。如果看洛阳龙门石窟造型,最外侧的左右正是两个金刚力士;变成四个是宋后的事。
附带传说:现藏北京历博之《清明上河图》原为清宫之宝,溥仪被驱出故宫时,在众本中挑出携至伪满首都新京(今长春)。在伪满倒台后溥仪逃走,此画流落长春市内。解放后爱国人士惠孝同先生从北京亲赴长春访购得之。先收藏于辽宁省历博;后调北京。溥仪鉴赏诸本加以比较必熟知各本水平与真伪也。
现在山西平遥县城南面双林寺,还保留宋代佛寺遗风,即在山门左右立有四金刚力士塑像(据说为元代重修)围以木栅,只是庑廊甚浅,塑像紧靠寺墙木窗而已。
山门做墙者一般只有一门,如南京鸡鸣寺。做歇山顶殿形者,一般中间一门左右各有一窗。也有开三座门者,中间稍高大,左右二门稍低小,如栖霞寺。也有三门同高者,如五台山普化寺。大部分佛寺因年久堙圮,后人因陋就简将山门修成各种形状。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山佛光寺大殿,乃唐代(公元857年)之物;其山门则是后人补修,远远望去,若不是前面照壁上有“佛光寺”三个大字,你也许会认为是嗝旅游小卖部!
山门之内,左右为钟鼓楼,所谓金钟法鼓是也。然而单独为大钟修建的北京大钟寺例外。
第一道殿是天王殿,如扬州大明寺,济南灵岩寺。北京雍和宫属佛教金刚城乘(喇嘛教)也有天王殿。四大天王源于古印度神话,佛教采纳后当作护法尊。四大天王位、名号、颜色和印契如下:
南方增长天王、青色、持宝剑
东方持国天王、白色、弹琵琶
北方多闻天王、绿色、持宝幢、银鼠
西方广目天王、红色、持羂索
俗称四天王为风(宝剑青锋)、调(琵琶调律)、雨(宝幢改成伞)、顺(羂索改成蛇)
天王殿中有供大肚子弥勒佛者,四天王一边两位(如杭州灵隐寺)。自从山门外精简掉了四大金刚力士,老百姓便把四天王将格使用当作四大金刚了。
双林寺山门外之金刚力士
双林寺天王殿之多闻天王